钢铁去产能“年中考核”未达标,阻力何在?
2016年钢铁去产能一直是国家关注重点,然而半年已过,有数据显示钢铁去产能在2016年上半年仅完成全年任务的47%、总体进度不理想,地区之间进展也不平衡。面对如此情形,7月27日,李克强召开国务院会议,要求确保化解钢铁煤炭落后产能目标。那么钢铁去产能的“年中考核”未达标的根本原因何在?接下来为达目标将如何应对?为探究竟,《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了中华商务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以及中建材大宗网高级分析师张琳。
地方利益格局成为钢铁去产能最大阻力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钢铁需求走过高峰期后,去过剩产能一般靠环保执法、企业严重亏损的市场压力,政府支持亏损企业退市的财政支持等措施,而在中国又多了一个政府严令各省企业按计划目标去过剩产能的行政压力,据记者了解,去年国家不仅为钢铁去产能出台了8个配套政策,同时还为已将去产能方案报备给国务院的28个省区市拨付了财政专项奖补资金。然而即便如此上半年的“成绩”仍然差强人意。
马忠普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表示:从政府去产能的执行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环保执法有越来越严格的趋势,政府出台系列支持企业去产能和提供安置下岗职工的资金支持,但是地方的利益格局和安置失业人员的困难仍使去钢铁产能面临不小的压力。特别是今年春节过后钢材价格的震荡走高让钢铁行业整体走出了亏损。钢铁行业的盈利和一些已经停产钢企的恢复生产减少了行业去过剩产能的压力。
“钢铁市场回暖,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眼前,钢厂不思减产。另外钢厂属于重资产,到期还款压力巨大,使得他们不能过多的关掉产能,一旦关闭那就是死赔。虽然政府不再拿GDP论英雄,但地方的税收,就业,也使得政府还有些倾向于保护工厂。 ” 张琳向《现代物流报》记者道出钢铁去产能未能达标的另外一些客观原因。
网传“钢铁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说法符合规律但困难重重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型和布局都是钢铁去产能的一大挑战。
近期,国家发改委披露“要组建一批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并且网络传言首都钢铁集团与河北钢铁集团即将合并,首钢与河钢合并后将组成“北方钢铁集团”,与由武钢、宝钢合并组成的“南方钢铁集团”分庭抗礼。未来是否有极大可能产生这样的格局?
马忠普指出:“中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喊了多年,效果并不明显。这几年一些国有大钢铁企业跨区域兼并了一批钢铁企业,视乎扩大了钢铁企业的经营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前几年钢材市场价格连续下跌中,这些兼并的钢铁企业都亏损严重,甚至成了包袱。这就使得中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更加步履艰难。不提高行业产业集中度,必然滋生企业过度市场竞争。为了加快去过剩产能,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产能平衡机制,必须提高中国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虽然目前并没有证实将形成“北方钢铁集团”与“南方钢铁集团”的格局,但是钢铁企业形成跨地区、跨国经营优势是一种迟早将发生的符合规律的事。”
针对这一传言,张琳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南方钢铁集团成立有眉目,北方钢铁集团成立困难比较大。因为宝武“当家人”是一个,而首钢河钢情况不同。且曾经的曹妃甸首钢京唐就是他们首钢和唐钢合作的一个失败案例。大集团出现,钢铁行业集中度提高了,排产计划听一个命令,更有统一性,钢铁供给或许会做到比较完美的“供需匹配” 。但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小钢厂,即使南北钢铁集团都顺利成立,整个国家的钢铁供给仍不会特别理想,毕竟各自为战,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活。”
马忠普认为:如果出现南北钢铁集团成立格局,必然规划发展自己的产品市场经营优势,淘汰一批落后产品的产能。更重要的是南北两大钢铁集团成立后,会极大加快中国其它钢铁企业重组兼并的脚步。特别是中央正在制定政策,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国企和民营钢铁企业之间通过资产整合实现不同所有制钢铁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兼并从组步伐。这个过程也必然加快一批竞争力弱的中小钢铁企业直接退出市场。
国家再次“助力”钢铁去产能
8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徐绍史表示:为了确保今年钢煤去产能目标任务顺利完善,需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
随后,在8月16日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从8月份开始,国家发改委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快去产能工作进度。第一,将责任层层细化分解到具体的企业、项目和责任人,把今年压减数量具体明确到每台设备、每个矿点;第二,落实月度通报制度,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第三,按照国务院领导指示要求,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部际联席会议将于近期赴各地开展去产能工作全面督查,加强督促检查问责。
钢铁去产能工作经历了上半年的目标分解与政策落地阶段,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从目标任务的分解、政策的落地转到实质性推进钢铁去产能。在国家的支持,各地方的配合下,下半年钢铁去产能“成绩”如何,我们拭目以待。